韩国劳务回来的朝鲜族妇女金红兰,望着自家装饰一新的烤肉馆会心地笑了,那笑容透着幸福,透着满足。她不是三合村唯一尝到出国劳务甜头的人,在三合村像她这样出国务工的人还有不少,通过出国劳务全村已经走上了富裕道路。
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,本应热闹村里却没看到一位年轻人。“别找了,村里你们看不到60岁以下的人的。”村民吕殿军笑着说。
“在三合村,像金红兰这样出国劳务的朝鲜族村民就有230人,还有一部分村民在上海、北京、沈阳、青岛、大连、烟台等地办了自己的企业或在韩国劳务,年收入最高的达到了300多万元。”村委会主任张金介绍说。
10年前,由于地少人多,三合村人均年收入仅有1000多元,村里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后,村里把大部分闲置下来的耕地承包给本村村民,现在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,比10年前增了50倍。三合村有7000多亩水稻,其中2000亩是有机水稻。今年仅有机水稻这块村民就每亩增收了4000元。
近年来,乌兰哈达镇通过与培训机构、职业介绍机构联手合作,按照市场需求,为出国劳务的村民举办机械加工、服装设计、计算机、保安、酒店管理服务、厨师、女子家政等培训班,让农民工掌握1-2门实用技能,带着技术去务工,带着证件去上岗,实现“技能型”输出,逐步形成了“务工品牌”。
据乌兰浩特市就业局副局长高广生介绍:该市出国劳务已由熟练工向技术工转变,技术劳务所占比例达40%。仅今年1至10月份,全市劳务输出和转移人口就达1.55万人,其中农民工7570多人,收入达3000多万元。
出国劳务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让村民们喜笑颜开,大家都说:“出国劳务让俺们脱胎换骨。”
推荐阅读more